一直努力在领悟梁宁老师的痛点和痒点。
觉得痒点,就是用户的痛点,然是用缓解的方式反复触发这个痛点。一般来讲,所谓痛点,是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够克服的东西,比方说,对很多人,没有好身材就是一个痛点。很多厂家针对这个痛点,就说吃了or喝了or用了他们产品能减肥。这触发了人的痛点,但并不是能根治痛点,而是让用户有可能能解决痛点的错觉,从而买了产品。于是乎这个痛点变成了用户可以反复触发的痒点。
但是,我还没理解透彻的,痛点和痒点的边界是什么呢? 比如得到app。他确实是针对着用户认知缺失的痛点。但若用户能持之以恒地在这个app上认真学习,认知缺失能把这个痛点确实会慢慢消失。而一些用户,仅仅是在听一下课程,并没很认真地学习和于自己生活相结合。这种情况下,得到app对他们只是痒点缓解产品。
所以,以我理解的痛点和痒点的定义来探讨。得到app是针对的认知缺失的痛点做了真正的解药。但是,用户对这个产品的不同用法,决定了产品是痛点解药还是痒点镇痛药。 那延伸开来,如果说要做一个有意义的产品,至少也要成为大部分用户可以解决痛点的解药,而不是把用户痛点当成痒点反复收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