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con 会议关于产品认知的收获

产品知识的认知升级

  • 三个词概括产品:人性、理性、实践——俞军老师

听了俞军老师、梁宁女神、邱岳老师三位老师的解说。俞军老师和梁宁老师,都是从人性的角度解释产品。二爷更多是从垂直领域的机会进行了展开讲解。这两个话题是能相互承接的。现在的互联网大环境中,原来傻大黑粗运营的人口红利时代基本过去,人们在享受了粗放型的服务后,精神需求上会开始追求细致的体验和满足。而因为千人千面,需求会开始分化,怎么更好地针对人性所需进行服务,怎么做好垂直领域的事情,将会成为产品经理未来的主战场。

1. 产品经理的存在逻辑

产品经理,是围绕着研究人为核心的工作。俞军老师提到三个词,复杂变量,永恒变化和多因多果。
复杂变量:每个人不仅需求不同,还不断变化,且传递需求过程中还充满噪音容易让人误读。我们没办法也没必要弄清全部变量,而要去识别核心变量。
永恒变化:客观环境每一刻都是动态变化的,环境和人互相适应又互相作用。
多因多果:人的需求表征,可能由多个原因构成,或者有同样的因,也可能导致各种不同的果。这就像吴伯凡老师说的“云型事件”一样,因果关系错综复杂,没办法把人的表征就归因到某一因素。
产品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所以对需求的研究,从而定义问题,很必要,然也不容易。

产品经理经常要提到的一个词,用户体验。用户体验由两部分构成,生理体验和心理体验。比如说买衣服,生理体验是能穿暖,能遮蔽;心理体验可能是一种认同感,一种优越感或者其他因素的一个或混合。但购买一件衣服,前者所占的决定因素越来越少,而后者占的决定因素才是主要。而不同人,心理体验的需求都不同,很多自己都很难觉知到。产品经理就要去挖掘这样的心理需求的表象,抽象需求然后去寻找满足需求的办法。

刘润老师说,看一个职业能走多久,就看它的历史有多长。产品经理这样的职位,其实自以前就有。只不过原来生产力水平低,需要流水线生产降低成本,用户的需要也只是从零到一的过程,还未多元化,于是产品经理的职能常被研发协助担任。而随着生产水平的提升,生产成本降低了,让用户有了定制自己专属产品的可能,而用户们在被满足了基础后,对定制化的产品有了多元化的需求,于是产品经理的职能和研发职能分开,并变得越来越重要。

未来的产品经理会不会消失?不会。不仅不会,而且可能越来越重要。每个人的意识,价值观不同,因此站在基本需求被满足的现在去看可见的未来,用户的需求会趋于多元化。怎么更好地深耕、打磨一款产品,用来服务好一小部分用户,让他们觉得产品的使用价值大于价格从而买单,将会成为产品经理未来的生存之道。

2. 产品经理的进化之路

初阶的产品,负责一个小模块,和一个靠谱的小团队一起对产品进行快速迭代;
中阶的产品,成长产品或,优秀同事;
高阶的产品,从0到1,做深,做透一个产品,大量用户,完成商业闭环。

三个词概括产品经理:人性、理性、实践——对用户价值的定义。
人性:需要有同理心,去深刻了解用户的需求。
理性:需要有逻辑和抽象能力,去把用户需求,转化为设计需求,再去实现。
实践:需要有产品能力,在一次次不断实践中,去平衡人性和理性,同时也去学习实现的手段,从而不断迭代做出一个好产品。
综上:同理心,逻辑、抽象能力,产品心,和产品基础,都是一个产品经理的基础素质,而支撑这样的基础素质,则是不断认知升级的能力。所以如果是没有做过产品的新人,只要问他仔细做过的事情,问他的认知升级过程,就知道其实际能力如果。

产品经理需要懂技术吗?这个要看机会成本,并没有统一答案。

分享的一个坑:高阶平转。一些高级工程师想转成产品,大多失败。因为产品经理是一个实践出来的辛苦职业,需要和一线用户不断打交道不断迭代认知的。所以高级工程师如果创业,成功机会还能高一些,因为需要自己去面对一线了;如果大公司内部转岗,成功可能性很低,因为会花很多时间投资在其他非一线了解用户的事情上,而一个人的时间分配,就决定了这个人是否能成事。

3. 好产品的样子

俞军老师所说,好的产品,就是需求的匹配。未来更是细分的匹配。越匹配,产品越有价值。

互联网产品的生产边际成本接近为0,也让互联网交易价格为0。虽然如此,用户付出的代价并不为0,他付出了时间,身体,心理也是代价。因此生产获取的价值下降的同时,体验价值就上升了。如今互联网产品,可以依据大数据快速进行迭代,从而更好地改善产品的体验价值。用户会买产品,一定是体验价值高于能承受的价格,所以提高产品感性价值,用户才更会为高价产品买单。
体验价值更多是感性价值,也就是梁宁老师讲的心理体验,得让用户感受到。

如果通过技术让产品页面打开时间降低3s,这节省了用户的时间,有感性价值。但如果说设计提高了系统稳定性,但用户不知道,这个感性价值可能体现不出来。

要注意的是,在提高感性价值个同时,理性价值也要同步提升,才能更好支撑产品底层。

产品在设计过程中,为了提高决策质量,需要层层过滤。
五层过滤网:逻辑、同理心、经验、不同意见、数据

4. 小而精的产品

(是不是还未真正进入产品行业的原因,感觉这部分写出来干巴巴的 (:з」∠)
俞军老师提到,未来需求细分上匹配的产品可能越有价值。虽然受众可能不多,但是因为需求匹配度更好,可能每个人愿意付出的成本会更高。二爷现在就处在现在的企业,目前他开发的产品是readhub。因此他就从他的角度,谈了做小而精的产品一些观点。

  • 细分市场的选择:
    1. 大公司不屑于做的; 2. 大公司不擅长做的; 3. 大公司等不及做的,因为大公司很少长期打磨一款产品。
  • 算法的杠杆——非结构化专业数据的清洗与应用
    目前企业可以比较好利用算法处理数据的特征:

    1. 数据量:几万到几十万,人工处理不过来,巨头公司又不屑于伸手的数据
    2. 数据非标:纯算法技术很难处理彻底和干净
    3. 动态性强,有累计效应的

对于小而精的产品,要收集好数据,利用算法的杠杆,好好打磨产品,相信飞轮效应最后会给带来巨大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