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总结-逆风途亦收硕果,勇跨新界再启航

240208~240428

前言

过去的2023年对我而言,既是对光阴的礼赞,也是命运给予的深刻抉择。我在睿住和全屋的经历,仿佛是命运为我精心编排的一段旅程,让我在智能家居里为自己所追求的尽情航行、深入探索,最终又选择告别。这段经历是一次充满挑战的冒险,也是一场深刻的自我发现。:“旅行的意义,不在于路的尽头,而在于那一路的领悟。这些文字,是我在时间的河流中捞起的珍珠,记录着追梦路上的每一个珍贵细节。

睿住的冒险经历

美的睿住智能

如果要我用一句话总结在美的睿住智能的收获,那便是“意料之中与期待之外的宝箱并存”。然而,公司理想和实际的鸿沟过大,导致走不到终点。

为什么会选择睿住

时间回到了22年底,从绿米离开后,面对职业选择的重大决定。尽管征询了阳志平老师和猎头Peter等众多前辈的意见,我最终还是基于个人偏好选择了美的着住智能。我追求的是能为人们带来幸福的产品,比如茑屋、阿那亚那样的设计,我认为只有通过深入的用户研究,精心设计智能场景,才能创造出真正的“智能产品”。绿米尝试过这样的产品,但没有合适的土壤,而睿住则提供了这样的机会。

意料之中的收获--基于家庭空间的智能全场景地图以及方法论

之所以加入睿住,主要是为了实现心中的的种子:建立一个家庭空间的全智能场景地图,并发展出一套完整的方法论。这些是我在绿米期间就一直想要完成的。具体的方法论,我将在另一篇文章中详细阐述。简单来说,我借鉴了曾鸣教授的思想,称这套方法论为“点线面体法”。它包括:

  • 点:分析特定空间中的典型用户及其特征。例如,在卧室空间中可能涉及老人、儿童、夫妻等不同角色,甚至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或不同婚恋阶段的夫妻进一步细化。通过这一步,我们可以得到很多个以角色呈现的点。
  • 线:基于每个“点”,分析其在该空间中的行为路径,即他们按照哪些步骤进行日常活动。例如在厨房,烹饪者可能有一条“存取-洗切-煮-盛”的行为线,还有中途离开再回来等特殊行为。
  • 面:从每条行为线上的活动出发,分析原始需求(原生需求)和由痛点引发的衍生需求(次生需求)。比如做饭,原生需求就是想要吃上美味的食物。但面对厨具、食材等等解决方案,有的人就因为不会做饭的痛点,产生了想要有做饭的指导,或者让别人把饭菜做好的次生需求,甚至还有老人因健忘出厨房忘记关火痛点,而言外再衍生出需要关火提醒或者自动关火的次生需求。这个面的生成,可以通过研报对目标用户分析,调研问卷或者入户观察,来得到目标用户在特定空间中的动线上,原生、次生需求是哪一些,从而在每一条先上,构成一个个需求的面。为什么要区分原生和次生需求,这个是在考虑解决方案的时候,更多从更高维的原生需求出发,可能能找到更根本的解。这部分在另一篇文章《需求是什么?-- 一次与GPT的对话启示录》也有提及。
  • 体:基于每一个名为需求的面,针对一个个需求,都有不同方案来进行解决。比如说厨房不会做饭,衍生有人教做饭的需求,于是有了菜谱;或者要直接做好的饭,于是有了外卖,做饭保姆,预制菜和老妈等等解决方案 。在这些解决方案中,可以从“发生频率”,“后果严重程度”等等,去量化形成需求迫切度排序,并结合当前技术去寻找智能化能切入的机会点。这就形成一个具体的体了。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筛选出产品的机会点,设计出真正打动人心的产品。基于这些方法论,我整理出了一份基于家庭空间的智能全场景地图,具体内容可以通过以下链接访问:智能全场景地图

在这基础上,睿住还在开发一项看似颠覆行业的项目——智能场景设计平台。该平台的大逻辑是:如果通过上述方法识别出智能家居解决方案,下一步就可以通过平台能力,将这些智能场景的知识转化为模板,并进行批量复制。

理想是伟大的,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存在至少两个重要假设未成立,导致了这个项目难以启动:① 智能场景的需求无成本可复制,不足以构成竞争壁垒;② 需求的复杂性使得打动消费者变得更加困难。这些都是在尝试将这些理念推向市场时得到的验证。然而,尽管通用需求较难提炼,我们还是能够开发出类似家庭管家这样的“类AI”智能管家解决方案。更多的细节和未来的计划将在后续文章中逐步展开。

期望之外的宝箱第一弹--AI智能管家

在整理用户需求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同空间中不同用户,是有共性需求。比如,大多数人对空气舒适度的定义大致相同:温度约26℃,湿度在40%到60%之间。我们将这些共性需求提炼并结合AI的语义泛化和意图识别能力,规划中的智能管家能够从空气质量、水质安全、家庭安防、节能措施、网络优化、光影效果、家具布置、家电管理、影音设备、餐厨,家私家具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管理。更详细的分析和思考可以参考《家庭空间的智能托管场景浅谈》

智能家居已经进入深度内卷期。为了更好的用户体验,头部企业如华为、三翼鸟、美的等,正尝试通过智能托管场景的实现,来增强产品的价值感。然而,就我对行业的认知而言,除了少数目前具有落地潜力的场景外,大多数仍需进一步探索。与AI结合的场景同样存在挑战,目前的AI智能语音体验,大多是通过穷举法,列举出人们可能说的话,归一化到特定需求来实现语义泛化和意图识别。例如,如果用户说“我太热了”,AI则自动开启空调调整至默认的舒适温度26℃。若用户继续表示“还是太热”,AI会进一步调低温度或增大风速。尽管穷举法有其局限性,随着AI技术的进步,语义泛化和处理判断的能力将得到增强,未来AI有望更好地管理这些场景。

这里额外补充一句,我的观点中,语音依旧只是意图获取的非唯一途径,而且很多场合下,也不是最佳途径。通过各类传感器的交叉判断来自动判断实现人的行为意图,才是未来真正智能的实现路径。

期望之外的宝箱第二弹--智能场景设计平台工具

我们的CTO曾规划一个蓝图:一旦智能场景研究和产品落地,下一步就是通过SAAS平台形成模板推广复制,解决行业内的设计和调试难题。这个平台有几项行业创新:

  1. 平台打通IOT云,可以调用物模型设计设备动作,形成智能场景。设计好的场景可以直接从云端下发到设备,简化调试过程并实现场景的统一化。
  2. 平台打通3D设计软件,实现空间点位设计,允许设计师整合智能设备、家具等元素,不仅考虑美观,也确保可落地性。3D软件还能渲染部分场景效果,让用户更直观理解设计。
  3. 平台前打通SCRM,后打通商城财务以落地调试软件,可以实现从最前端的引流拓客下单到后面发货调试一条龙服务。
  4. 支持门店单位管理,使得各门店可以独立管理流量、转化和收益;总部账户还可以设计标准模板,赋能各商家,促进转化。

作为智能场景通用模板设计师,我结合以上研究,创造了多种智能空间场景模板,满足不同需求。这个过程不仅实现了我的设计师梦想,也创造了价值,帮助他人实现赋能。设计出的几十套模板,在与设计师和商家讨论设计思路、与销售团队一起打磨市场定位,并落地于不同样板间和客户端的过程中,我体验到了成就感和“心流”状态。

如果这套商业模式能成立,这份工作将非常适合我。然而,在商业全链路中,尽管设计师被赋予了能力,但如何成交仍是一个未解的问题。

期望之外的宝箱第三弹--直面C端,从建店设计到交付落地全流程贯穿

从我踏入这个行业起,期待直接面向用户的种子就已开始萌芽。在绿米时虽然努力过,但由于缺乏适合的环境,我一直在等待合适的机会。幸运的是,在睿住,我得以作为C端接口人的角色,与营销团队共同打磨B2C业务的样板间和市场定位。此外,我也参与了一年的智能化店铺设计和落地实施,亲手设计并优化了几家样板间,根据MOT打磨的动线体验及每家店的特色,制定专属的店面体验设计。同时,我也将整个设计理念同步给店家,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习惯对智能场景体验进行微调,以更好地符合当地生活习惯,从而更容易与客户产生共鸣,促进成交转化。

例如,在长沙,冬季许多人使用电暖气,偶尔会因忘记关闭而引发火灾。因此,在卧室的起床场景中,我们特别强调通过智能插座实现自动断电的功能,增加用户的安心使用体验。

然而,设计的现实落地也暴露了需要优化的多个方面,如窗帘盒预留的设计和灯带的固定方法等。这些细节经验是在各个项目中逐步累积并形成一些模板和规范的。

在与各店面的沟通中,我经常需要直接面对竞品的比较。我不仅会亲自体验友商的店铺,从各家的反馈中,我也能感受到总部对各商家的支持程度。尽管不同区域的运营情况各异,但总体趋势相似。例如,华为的奢华用心、百度的专项突出、欧瑞博的夸张宣传和绿米的缺乏重点。这些体验逐渐让我认识到一个事实:智能场景可能打动人,但非常容易被友商零成本抄袭;此外,标准模板体验是拉跨的,因地制宜的设计才演示好体验场景。所以标准化的智能门店SI,要做好很难。

我特别重视这个环节,是因为我认为这是设计出我理想中的能创造幸福感产品——如茑屋书店、阿那亚——的前提。通过不断的体验和模仿,我逐步找到了设计的感觉,为我理想中的产品做准备。最理想的状态是,我将设计出这套标准模板,然后借助每年的数据反馈,逐步形成基于中国地图的智能场景偏好图,并以此反哺产品和场景升级,最终形成智能场景的正向发展循环。然而,直面C端的经历也让我体验到了另一个残酷的现实:尽管用户可能被智能场景所打动,但最终的购买决定还是会回归到单品和性价比上。我们产品力不足和价格过高的劣势,最终让商业模式跑不起来。

不过,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与商家共同对市场进行摸索,我们发现,针对我们的目标人群,采取轻智能的策略是更为有效的。因此,基于公司的产品矩阵,我组织出了基本的安防、光影等几个小系统,并尝试让商家按照这些小系统的组合进行销售。这个方向最终也证明了其可行性,算是这一阶段的一种小收获。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经历,我开始思考,如果美的自身具备成熟的渠道,且产品是自家生产成本可控,是否能够改变现状。但后来我发现,美的这块业务还处于初期阶段,加上内部利益关系的复杂冲突,这摊事目前还没有看到转机。

期望之外但意料之中的宝箱--那些冒险中遇到的可爱人儿

在每一份工作中,我都会设立一个支线任务——以寻找合作伙伴的心态,寻找未来可能再次合作的伙伴。在睿住的这次冒险中,这一支线任务带来了太多意外的收获,无论是部门内外,都结识了很多好友。

这些人中,有的帮助我成长和开阔视野,有的在合作中显得非常可靠,还有的是潜力巨大的后辈。随着我自己变得更加强大并明确了方向,我也期待着将来与这些伙伴再次相遇的时刻。

想到这里,我觉得有必要给自己留下一个任务:在记忆还新鲜的时候,应该记录下这些珍贵的人物的记忆。希望在记忆开始退色之前,能有一段闲暇时光来完成这项工作。

这是一场走不到目标终点的冒险

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我在美的睿住的最大局限是什么?那应该是这样一句话:公司的基因限制了商业模式的可行性。为了更快地赚钱,它的真正目标用户是集团高层和投资者,而不是最终的消费者。

公司的B端地产基因限制了在C端转型的灵活性,包括:

  • :人才矩阵和人物画像在B端和C端截然不同。B端是为了服务好甲方,C端则需要直接面对各式各样的最终用户。
  • :SKU、货期、成本、品质、价格和交付等方面的差异也很大。B端产品的特点(如长货期、低成本、较差品质、高价格、批量交付)在C端都成了障碍。
  • :原本指C端消费者交易的环境,包括线上线下新零售体系,B端公司并没有准备。因此,我进一步扩充了这一定义,包括了背后整套业务财务系统。但对B和C这套系统的要求也不一样,B端可以慢但要求稳,业财税一体;而C端则需要高速流转,灵活应对复杂的市场情况。

对于这些限制,在《品牌、市场认知与商业模式》中也有所讨论,可以参考更多细节。

另外,由于睿住是嵌入美的地产体系中的,从集团带来的各种不合理的体系规则进一步束缚了灵活发展的可能。例如,在报价时必须使用美的传统家电报价逻辑,导致很多产品的报价不合理地高昂,如某产品厂家自卖4000元,而通过我们的价格体系却要报价达到10000元以上。

因此,在工作中,空虚感和焦虑感在PPT展示的反复打磨中逐渐扩散,在商业模式无法落地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在这种挣扎中,我逐步认识到公司基因所能服务的目标客户并非是C端用户,而是甲方或投资者等角色。尽管我能感受到公司高层确实有意愿做出优质的产品,但经济下行、资本期望和现金流压力注定了这家公司无法获得健康成长的时间,最终只能选择饮鸩止渴,依靠擅长的PPT包装和看似光鲜的样板间,通过各种手段说服客户认可和接受,以期快速获取资金。

当我透彻理解这一点时,很多之前难以理解的事情也开始变得自洽:

  • 市场分析和用户研究结果可以根据领导的主观意愿修改,甚至在调研之前就预设了结果,然后拿着这个结果去寻找依据。
  • PPT的思想和主要内容确定后,需要花费数周的时间来进行视觉展示优化,比如一个部门的年度总结可能消耗三个人月的资源。
  • 产品定价问题众所周知,层层高中低级别的管理都知道,尽管每年改革多次,但实际情况依旧难以改变。

在大系统下,利益相关方众多,传统的枷锁和束缚太多,使得公司寸步难行。

在确认自己内心的方向后,我问自己:如果我是客户或用户,我是否希望遇到这样的公司?当答案是否定的时候,我便明白了这家公司的果实与我追求的目标是矛盾的,因此决定调整自己的冒险方向。

离职挽留的趣闻

整个离职过程持续了一周,经历了五轮谈判,这种被重视的感觉其实还是挺感动的。

+1 的挽留

和+1领导,感情还是比较深厚,因为我是他来这个公司亲自招的第一名员工。他在挽留的时候,也透露了公司高层对他下一步的计划,并且他早已把我规划在一个核心重要的位置。可惜我知道在当前公司文化下,这个计划并不好部署,加上自己志不在此,还是婉拒并感恩。

+1领导还咨询了我有关团队人员缩编的建议。经过深思熟虑,基于稳定团队基础,并为未来可能的人员变动做准备,我也提出自己的想法。最终他采纳了我的建议。我对此后面感到非常感慨,自己在这方面还是略有心得,历任+1领导,这块都经常和我讨论。

CTO的沟通

CTO是我敬佩的人物,无论是技术能力、业务洞察力还是战略布局能力,他都是行业内的佼佼者。每当我聆听他详细阐述公司的未来规划时,总能从他的话语中学到诸多精髓。

和他的离职沟通,他先让我阐述自己对想要从事的智能座舱的理解及智能家居行业的看法。由于之前学习了关于座舱的相关知识,让我能够充分表达我的观点,让他认同我的选择。

随后,他询问我离职的具体原因。在听到我的解释后,CTO对我提出的点,一一给出解决方案。不过我也听出,都是缓兵之计,加上去意已决,我便婉拒了。他表示我可以再考虑,不必急于决定。

在对话的最后,CTO问我是否对公司还有任何遗憾。我仍记得他说的:人生只有一次,应尽量不留遗憾。如果公司真的留不住人才,我们也希望能听到员工的真实想法,以便让整个组织变得更好。并给了一个退路阶梯:此刻若不方便直说的,可以在会后告诉+1领导。至此对话在这里结束。

虽然我不敢奢望自己在未来十年成为如CTO那般全面的人才,但我仍旧期待着自己的成长和成功。但,如果成功的代价是牺牲健康和睡眠和家庭,像他现在这样常常重度失眠,要远离家庭,那说不定我宁可选择其他的道路。具体怎么走,就留给后面的自己了。

离职后记:在我离职后一个月,CTO也离开了公司。这一消息让我感到深深的唏嘘,似乎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人事部同事的沟通

与人事部的两位同事交流也十分令人愉悦。

其中一位过往我们在其他工作中有过的合作,并彼此认可对方的能力和态度。她分享了自己从人事岗位转向业务一线的经历。她坦言,最初她并不自信能够胜任业务工作,然而实际上她非常出色地做好了这份工作。她的成功转型也给了我勇气:许多工作的专业门槛并不如想象中的高,只有有心。

另外她坦诚地向我透露了公司当前的困境,因此我选择离开并不会有什么的损失。这样的坦白让我对她的信任感更上一层楼。

另一位人事跑来“责备”我,说在接到我入职背调时,才知道我要离职的消息。安排奶茶安抚的同时也和她聊了聊,对话中也能感受到她的关心以及对公司未来的担忧。

这些对话和经历,对于即将离开的我,多少心中会泛起波澜的情绪。每一个简单的告别,背后都藏着无数个日夜的故事和共同经历的风雨。当然,离开的决定已定,未来的路将由新的风景填满,但这些岁月如歌的日子,将永远存储于记忆之中。

总而言之

总的来说,在睿住的这段时间里,我有机会去论证自己所想要实现的智能场景设计和赋能,同时也在直接面对消费者的过程中深刻理解了,从设计出色的场景到让用户付费,这之间的距离远比想象中的要长。这个“智能场景”的产品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激发用户兴趣、增加营销的转化率,以及说服决策层批准项目来实现的。因此,未来如果要设计出一款真正优秀的产品,必须清晰地阐述它为用户带来的直接价值是什么。只有当价值明确且确实是用户所需时,人们才会愿意为之付费。

然而,在智能家居这个行业,尽管智能场景有需求,但几乎没有门槛,这意味着任何拥有产品的人都可以轻易地进行抄袭。因此,这个行业很难构成个人的长期价值。这次经历是我职业生涯中的一个核心成长点。

此外,由于工作节奏尚算合理,这也使我有时间在业余学习AI和智能座舱技术,为自己未来的职业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算是一份额外的收获。

如果说,还有小小的遗憾

CTO在挽留我的时候,最后说了一个点:如果有什么遗憾,一定要提出来。因为人生在世只有一回,还是尽量不要留遗憾。因为对公司来讲,万一真的留不住人才,也希望听到真实声音,从而让整个组织变得更好。

如果说,真有什么遗憾,就是好不容易,在+1领导最后一次聊天时,他阐述了对我这个C端接口人岗位人认知--C端接口人,要求懂技术,有极强服务意识,能八面玲珑。在海尔这个人非常重要。这让我更加清晰了自己适合的定位和画像,知道自己能力和兴趣结合的长板应该在这里。可惜了,太多原因,让睿住没有这个土壤。

因此,在与许多珍贵的伙伴郑重告别后,我带着对未来的期望,离开了我在睿住的14个月冒险,前往中国区的全屋智能领域继续探索。

回想这段经历,它确实让我朝着自己理想主义追求的方向前进了许多。尽管途中遭遇了一些不得已的调整和难以避免的挑战,但如果让我回到2022年那个秋天,重新面对是否加入睿住的选择,我相信我的答案仍然是yes吧。

美的中国区全屋智能

这段经历,尽管是我职业生涯中最短的一章,但在短短三个月内,我的收获却是巨大的。这不仅满足了我去美的总部的期望(毕业投的第一家公司也是美的),并站在了一个更大的平台上,从一个新的角度深入地看到了公司内外的运作方式和战略认知。当然,这次的离职也是一次独特的体验,总体上,我觉得又是对自己的一个突破。

入职前的价值考量

当我决定寻找新的职业道路时,命运的巧合让前同事主动邀请我加入美的。通过与他们的深入交流,我明确了自己对加入美的的期望:

  1. 大厂背书与系统学习: 我期待在大企业的背景下,学习复杂系统的协作、产品从零到一的落地经验,以及全面的体系和流程知识。
  2. 硬件产品经理的职业成长: 深入理解电子、结构、ID等复合体系,积累智能硬件领域的资源和经验,为将来可能的AI创业或职业转型打下坚实基础。
  3. 行业方向与未来机会: 我计划维持对智能家居行业的深入洞察,累积行业内的人脉资源,并探索将来可能的转向,如AI或相关领域的新机会。
  4. 工作与生活平衡: 在追求职业发展的同时,希望能够妥善管理工作与家庭的关系,确保生活质量。

然而,在面试过程顺利结束后,我却意外地陷入了一场薪酬谈判的波折。

谈薪风波

谈薪过程中遭遇了不合理的压价,我拒绝了首次提出的offer,随后经历了重新谈判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我感受到自己内核的稳固和对自己价值的更坚定认识。

不合理压价和拒绝
  • 所有面试结束后,进入了薪酬谈判阶段。美的的薪酬政策要求以过去一年的实际收入作为基数。由于还没发年终,我的基数直接被减少,再加上人力资源部进一步压价,最终的报价比我现有收入低20%,这是难以接受的。但我并未感到慌张,因为:
    • 已通过所有面试环节,且与高层的交谈也很顺利
    • 用人部门急需人手
    • 我的薪酬要求在预算范围内
    • 如果最终无法加入美的,我还有备选计划B

于是,从容地和hr进行了两轮谈判,但最终美的仍坚持要求我接受至少5%的减薪。经过深思熟虑,我选择了拒绝这一不合理的offer

记得曾经在学过,拒绝能带来一种力量。在我拒绝offer的那天晚上,我感到非常轻松。在面试和确认offer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挣扎,因为这涉及到金钱、技能、健康、心理以及家庭各方面的资本权衡。美的的非理性薪酬提议反而让我感到一种解脱,不再需要纠结于如何平衡美的工作与家庭生活。

通过美的的面试也是对我的能力的一种认可。那天晚上,我对自己说:“保持镇定,继续巩固基础。”我也对前同事表达了感谢,他虽然觉得很可惜,但也表示美的的体制确实很难改变。

峰回路转的机会

人生总是充满转折。拒offer几天后,在我搬离顺德回广州的第二天,前同事联系了我。由于项目的紧迫性和人手的急切需求,部门大BOSS最终介入,让人力资源部门进行了特批,并来咨询我可以接受的底价。经过权衡,考虑到前同事为我争取的努力以及互利的出发点,最后和对方沟通了双方都可接受的结果,并入了职。

后来复盘觉得有意思的是,接受offer前的退租,可能已经悄然铺设了我职业生涯中最短暂经历的轨迹。若没退租,在工作日仍旧会住在顺德,可能会稍微减轻一些工作压力,但会损失更多其他人生资本。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在生命的重大抉择面前,似乎总能得到幸运女神的垂青。

入职后感受

在美的有个很奇特的感受,尽管时间不长,但足以让我深刻感受到公司浓厚的企业文化,特别是其“合规”和“务实”。

合规:在这边,无论是设计、开发、品质、供应商还是财务等,每一个环节都严格遵循一系列硬性和软性的规则。这是出于对各种潜在风险的预防。这是由于企业规模太大,翻车风险太高,所以整个开发流程中,每一项工作流程和制度都被设定得极为严格。产品开发过程中,每一步都感觉如履薄冰。

务实:这一理念贯穿于美的的各个方面:

  • 汇报风气:从集团高层波哥开始,就强调务实高效的工作态度。例如,要求所有汇报都不得使用华而不实的PPT,严禁无实质内容的会议,一切形式主义都将受到审查和通报批评。

  • 员工福利:公司对员工的照顾体现在每一个具体的福利上。无论是各个节假日的数百礼金发放,还是每年7月提供的9天假期+旅游基金,对所有员工的普惠福利,都是具体而真实的好处。不仅为员工,还免费为其家属提供的商业保险等等,这些都直接反映了公司对员工福祉的重视。

  • 工作方式:工作严格遵循结果导向。如果当天的任务未完成,不仅是责任人,相关的同事和供应商也将不得休息,必须让问题得到解决。此外,问题的解不能浮于表面,必须用5W2H分析,深入挖掘问题的根本原因,从而找到合适的人来解决问题,确保每一个问题都能得到彻底的解决。

从上面多少可以感受,美的是一个卓越的企业。我最终还是决定离开。这个决策背后,经过了长时间的深入思考。起初,我以为这仅仅是因为个人状态不佳,甚至中间也通过各老师对人生选择的建议,不断地权衡着与工作相关的各种生活资本,试图找到继续留下的充分理由。

然而,无论是从客观的外部环境分析,还是从自己的内在动机出发,我都未能找到足够的理由来支持我在美的的长期职业发展。这个内心的真实想法,如同潮水般涌现,让我清晰地意识到,继续留在这里并不符合我的职业发展目标和个人价值追求。

外部环境

在这里,我不得不面对美的自身产品及业务所显现出的一些根本性局限。它们如同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触动我内心深处的不安.

  1. 产品开发逻辑: 在家用空调,确实有比较深的技术积淀。然而在新领域,如智能家居,却显得有些浮躁。这些业务的开发投入和耐心不足,频繁的需求变动和项目的不确定性使得任何可能的创新都显得短暂而脆弱。全屋产品的开发全部外包给第三方。虽然能理解此举是因为技术已成熟,不再需要重复造轮子,但这样一来,真正的创新和突破就难以出现。毕竟外包团队可以同时服务于多个客户,这不仅决定他们不会去深入研究技术,也使得美的的产品很难有所区别。此外,进到公司的时候,就听到有“完成比完美更重要”的论调。这种态度,也不能做长远。

  2. 对供应商要求: 对于全新的全屋产品,为了规避可能的风险,很多直接借鉴了空调同等的严格品控标准。这些高标准往往伴随着过于刚性的管理,使得供应商承受巨大压力,特别是很多品质要求,都是交付中间提出来,且时间,资金不增加。供应商最初可能因美的的品牌而尽力配合,但随着合作深入,原本的美好承诺变得遥不可及,额外的需求不断堆加,合作逐渐演变成了一场单方的苦战。供应商的耐心与合作意愿逐渐耗尽,美的的行业声誉也因此逐步地走向了不归路。

  3. 部门对公司的意义: 公司在全屋智能业务上每年投入挺多,但期望业绩和整个企业的业绩相比却微不足道,万分之一都不足。加上整个团队资源严重短缺的情况下,申请增加资源却屡屡受挫,这让人质疑,公司对智能家居的真实期望究竟为何?如果仅仅是为了眼红隔壁卡萨帝,或是为了保住市场份额而不愿意真正投入,那这样的策略只能是短视而非长远之计。另一方面,内部资源的分配问题显示了非理性的决策。全屋智能业务与美智光电的竞争,反映了资源配置的内耗严重,这种内部的竞争不仅消耗了公司的能量,也阻碍了项目的进一步发展。

  4. 市场招商的局限: 当前市场上传统家电加盟商面对智能家居时,他们往往显得无所适从,因为缺乏足够的设计和交付能力。为了破局,公司只能去重新招智能家居的商家。这些商家虽然在行业中经验丰富,但他们提出的建议往往更多只考虑自身利益,忽视了美的的长远需求。这种短视的合作模式,可能在一开始带来一些小利,却难以为公司带来持续的成长和发展。

内在成长

内在系统层面,用一句话概括:几大系统濒临崩溃,人生资本严重滑坡。

  1. 生活系统失灵

    “好久没吃你做过的饭了。”爱人的这句偶尔的嘟囔,像是一记闷雷,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节奏。

    在入职前,我能够有条不紊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学习、运动、家庭,都能比较好把握。然而,来到这里后,我发现所有的时间仿佛都不再属于我,无论是工作日还是节假日,只要项目出现问题,手头的事情就可能被随时打断。这种状态,看似是结果导向的高效工作模式,然而对个人而言,除了工作之外,似乎失去了其他的生活。

    这种警觉,源于每天接近16个小时的工作强度,并且很多项目细节还无法顾及很好。若这只是阶段性的,或许还能接受,然而和老员工交流后才知道,这就是常态。每天回家,能做的就是洗澡睡觉,与家人交流时间几乎没有,周末稍有闲暇,也是睡觉来恢复精力。在这种情况下,我没有时间学习,没有时间社交,没有力气运动,甚至没有精力去思考。我试图去调整,但是时间和精力的双重缺乏,让我屡战屡败,最后只能在长鸣的警钟声中沉沉睡去。

    这样的生活,是无法持续下去的。

  2. 成长系统失灵:

    我每天都生活在焦虑中,看着自己没有作品、没有成长,只能在一点点时间中,忧心忡忡地度过。

    回顾自己对来这边的期待,再看看每天的工作内容,主要就是在不断被打断和应急中,充斥着与各种人的对接和协调,以解决开发过程中的问题。这样的工作环境,无法拥有创新和赋能的空间这样的工作环境并没有为我提供创新和赋能的空间。感觉就像在进行一场无休止的俄罗斯方块游戏:上面的问题还没处理完,下面新的问题就接踵而至。在这无尽的待处理事项海洋中挣扎中,资源的匮乏更是如同火上浇油,使问题更加频繁地爆发。在这种情况下,没法专注,没法思考,没法复盘和沉淀,更别提去接触更多的上下游,去理解整个业务了。

    一位前辈分享他的观点:“每次项目遇到困难,老板们都做了什么?他们只是逼我们去加班,去压榨供应商。成长?先不说钱,时间总要有吧?你有时间学习吗?而且,你现在做的都是只是催促供应商,核心的技术能力都在别人手上,你能学到什么?”一言惊醒。

  3. 意义系统失灵:

    我一直信奉共赢的原则,相信商业合作只有双方都获益,才能持久。然而,在这边语与供应商的对接中我感受到我的道德观受到了严峻的考验。因为前期给供应商画的饼,对比实际内部目标才不到1/10。为此,不仅让供应商真金白银投入,并且我还要充当鞭子,对他们进行各种不太合理的压榨。这与我的个人价值观产生了严重的冲突。这种做法不仅短视而且不可持续,也会让公司在业界的声誉逐渐恶化。

    另外,+1告诉我,他原本打算把今年最看中的的硬件产品交给我来做,希望能做出行业内的爆品。这也引发我思考,现在所开发的产品,是真的想为世界创造出有价值的产品,还是只是堆砌一些可以被替代的电子产品?结合上面的分析,我感觉并不是真的想为用户创造一套好的智能系统,这让我的动力引擎开始熄火。

基于以上三个系统的失灵,我做了一个思想实验,我试图把时间拉长,看看我未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目前我能看到的答案,是我会成为一个没有家庭、没有健康、没有成长的项目经理。这个答案,让我感到恐惧。

深思熟虑后,我下定决心离开。这个决定不仅是为了逃离目前的困境,更是为了追寻一个能够让我恢复平衡、实现自我价值的新方向。

兴趣使然的收获

在这一年中,我有些意想不到的收获,这些收获主要源于我对AI的热爱。在AI大爆发的时代背景下,我通过阳老师的一些活动,快速掌握了AI相关的知识,并且在加入了一些AI高知社群后,我的认知得到了不断的提升。我还利用一些开源项目,帮助周围的人能接触并使用AI,甚至和几个小伙伴一起参与了几个AI相关的小项目。这些经历让我感到极大的成就感和价值感。

另外,我在八月份系统地学习了智能座舱产品经理的课程。这个课程不仅让我系统地了解了整个座舱的构成,还让我掌握了一种解构产品的方法,帮助我建立了一套全新的认知体系。在这个平台上,我还结识了一些从事座舱工作的伙伴,这为我拓宽了视野,也提高了找新工作的机会成本。

今年的这两次学习,我觉得对我的未来将有着重大的影响。作为AI元年的23年,我能站在浪潮之巅,去感受和参与这场革命,这是无比值得的。另外,智能座舱作为一个第三空间,它可以让我对空间智能的认知得到延伸和最大化的利用,这无疑是我转型的最佳选择。在学习这个层面,我始终坚信天道酬勤,这些学习带给我的收获,我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的展现。

家庭资本

今年的家庭资本,还是稳固上升,算是一年完成了一件大事

5月,在家办完了婚礼,这是我人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后面,得到了爱人的大力支持,工作日能够在顺德住上几个月,这让我有了足够的时间去深入学习AI和智能座舱相关的知识,为我后面的转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4年3月,我选择离开美的,也是为了稳固住我的家庭资本,让我这个基本盘接下来可以更好地稳中有升。

依旧是感恩的一年。

后记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前行。

改编自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用“星辉斑斓”来形容理想与现实碰撞所迸发的火花,此刻的感觉,再贴切不过。

回首2023年,这一年,我如行者穿梭在风雨与晴空之间,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与机遇。在职业的旅途上,我感慨万千,隐约感觉自己的运气似乎特别好,每一次经历都超出了预期,带来了未曾设想的惊喜。

AI技能的提升与家庭的支持,是我在面对未来不确定性时的坚实后盾,它们给我带来了安心与力量。

24年清明,赋闲在家反思自己的未来道路。在纠结与选择之间,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目标与追求,定下了之后发展的三条曲线。

  • 第一曲线,要尽量叠加上自己的认知积累和喜好,并往AI的方向靠拢
  • 第二曲线,要作为大模型应用专家的身份,去给自己和有需要的人赋能。这就是接下来的大方向规划。
  • 第三曲线,即人生发展咨询师。虽然早已悄然在心中生根,但暂时让它安静地躺在心底,不急于展露

这份规划,如同一幅未完成的画卷,等待着一笔一划的绘制。在这条路上,每一步虽然可能伴随着挑战和未知,但我将以坚定的步伐,走向那些充满可能的明天。

每年年记像一篇篇旅行笔记,记录我与时间的对话,与命运的博弈。每一个记述的瞬间,都是对未来的种种可能的期盼,是在星辉斑斓的夜空下,对光阴的最深切的礼赞。如今,书写完2023年的篇章,2024年已悄然走过了第一个季度,在即将到来的岁月中,我将继续以笔为舟,乘载着这一年的收获与感悟,向着未知的彼岸扬帆起航,继续在生活的海洋中探索未来的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