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理解中的全屋智能

202206

市面上关于全屋智能的解析特别多,它们也从各个维度对这个行业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今天我还是想着来聊一聊我认知中的全屋智能。

文章会分为两个部分。前面会借用我对全屋智能的定义,拆解出我对全屋智能的理解,以及一些行业的现状;后面我会简单区分全屋智能应用的行业,以及现在的机会点。

对全屋智能的理解

如果要用一句话定义全屋智能是什么,那么我的答案会是:对该空间内的设备进行系统化集中管理,并赋予其交互的能力。这个里面关键就是“系统化集中管理”和“交互”。

系统化集中管理

联动

实现系统化集中管理,是全屋智能的基本命题。想要实现它,首先要实现的应该是联动,也就是可以把各产品通过物联网技术联通起来。能联动的产品越多,系统越强大,越能提供更好的服务。

因此这是有能力的中大厂的主要战场之一。因为每个厂家用的协议都是私有协议,因此在产品同质化严重的现在,只要哪个厂家的品类更多,那么出于用户习惯和过高的迁移成本,用户就会依旧选择该品牌的产品,从而提高了用户黏性。

以此为代表的,自然就是小米。小米凭借自己的平台优势,除了出自己的产品,还把其他众多厂家的较为优质的产品接入到自己的米家APP中,从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规模壁垒。作为后来居上的厂家中,想要追赶领头羊小米,除了自研更多品类的产品,另外能做的就是以自己为平台,让各第三方厂家接入自己的平台。

此时你会不会有疑惑,那这样岂不是自己的产品给别人做了嫁衣?其实不然,各个厂家自然都有自己的算盘。敢做平台的,一般都有比较稳定的用户群体或者有自己的渠道优势。有稳定的用户群体的比如智能家居赛道的涂鸦,绿米,欧瑞博;有渠道优势的,比如一些大的运营商,比如电信,移动等,又或者本身就是行业龙头,比如美的,海信等,或者想要转型的大厂,比如京东等。这些厂家的出货能力,都具有一定的想象力。因此我们从接入厂家的角度看,好处有二。其一,能搭上他们的车,自己产品的销量就可能能上去,营业额可以上去。其二,借助这些渠道,也能逐步提高自己的产品知名度。若底气足的,甚至还能在产品上要求保留自己的品牌logo,从而提高品牌认知度。绿米等很多小米系厂家,也是通过这种方式,逐步打开知名度后,再渐渐开始做起来自己的品牌。

那么第三方厂家要怎么连接进别家的平台呢?关键就是怎么让产品能互相通讯,也就是协议能互通。那基于此,解决方案无非就是几种,赋能模块,wifi对接,云云对接,SDK对接。

  • 赋能模块:平台厂家给第三方厂家提供赋能模块,让第三方产品把自己的信息转译为赋能模块能理解的内容,赋能模块听懂后,再和自家网关进行通讯,从而实现联动。这种更多是给本身没有和云对接能力的产品使用,要求就是产品里面要留有空间给到赋能模块。
  • wifi对接:第三方产品若设备本身有和云端通讯的能力,也可以直接把自己的信息转译为要对接平台的能理解的内容,再直接和对接平台通讯。这种对接方式也比较简单,不过很多产品本身没有wifi通讯能力,所以适用性不高。
  • 云云对接:第三方厂家的产品和自己的云通讯后,云把要传达的信息转译为要对接平台能听懂的内容,再发给对方平台进行处理。这种对接方式相对简单,缺点网络通路过长,遇到网络阻塞概率会增大。
  • SDK对接:可以把第三方厂家的APP SDK直接嵌入到要接入平台的SDK,同时可以把第三方厂家的云部署到自己的云,互相之间用rocket mq实现隔离和通讯。这种适用于对接品类多且未来会长期合作的项目。因为这个对平台方的成本压力会更大。

说到这,其实也能看到了智能家居行业的大痛点之一,各个厂家协议各异,通讯语言不通,从而导致了没办法互联互通。为了破解这个痛点,目前谷歌,亚马逊,苹果,三星等国际巨头已经联手准备推一个通用协议matter,来解决这种痛点。截至目前,matter已经发布了本地化的协议,但是云端的协议现在还没指定下来。具体进展,还要关注各大厂的推进力度。虽然matter现在还在起步阶段,但是一旦成熟,必定打破很多传统优势大厂的规模壁垒,比如小米。如今对于众多厂家,更多的课题是原来的产品能不能怎么兼容matter,以及未来要怎么应对。

执行(包括感知)

说回来这个系统化集中管理。作为一个自动化系统,执行器自然是不用多说。但是执行前,为了实现智能化,还要有传感器来作为触发器官。作为系统的感知能力,各种传感产品需要借助多维的信息采集能力,加上多传感器网状布局的动态信息抓取,最终智控系统提供触发信息输入,并为用户习惯的学习提供基础数据。

目前为了适应各种场景,传感器品类越来越多。比如光照传感,红外人体传感器,振动传感,水浸传感,温度传感,烟雾传感,压力传感,毫米波传感,声音传感,视觉传感等等。但是,想要满足不同用户的各种需求,单纯的传感器也还不够,还需要云端和APP把相关IFTTT完善更好,才能支持更多的功能。我举个小例子,是我们G3智能摄像头接到一个需求。该场景是摄像头和宠物喂食机联通,希望if一段时间内没检测到人型,then宠物喂食机自动放出一定数量的猫粮。这个需求乍一想不难,但是如果摄像机不能支持“检测不到人型一段时间”这个条件,则后面就执行不了了。

那么提到的传感器的感知,那么感知的过程,其实就是交互的过程了。这也引出了第二个关键词。

交互

我理解中的交互分为两类,一类是和场景的交互,一类是和人的的交互。和场景的交互相对比较简单,就是某个测量值达到传感器的触发阈值,则传感器把触发信号发给处理器让相关执行器执行就好(AI识别也属于这一类)。然而,和人的交互相对而言会复杂,因为和人交互的有两种,一种是人根据自己需求提前设置好的自动化条件,比如按下某个开关,全屋的灯打开;另外则是通过语音来实现控制。就现在来说,因为脑机接口技术还不够成熟,想要全屋智能更好地服务与人,了解我们想要的,语音控制就是最简单快捷的实现入口。因此语音网关也成了各大厂家的必争之地,纷纷推出了自己的AI智能,如小米的小爱,阿里的天猫精灵,苹果的siri等等。虽然各家都有自己的语音AI,但是想要的效果,训练的结果,都差别较大。

突然想起绿米的CEO在去年在智能家居发布会上,提出了“智能家居入口论是伪命题”的言论,提出了智能家居发展的三个阶段:

  • 最底层是信号/物理驱动型的智能家居--解放用户,做用户不想做的;
  • 第二层是事件驱动型的智能家居--赋能用户,做用户做不到的;
  • 最顶层是知识驱动型的智能家居--润泽用户,猜用户想要做的。

并提出了知识驱动型的智能家居不是通过一两个事件来进行决策,而是根据历史数据进行分析,最终对当下情况做出判断、决策。

对于他对智能家居最终想象的状态,我是认可的。但是站在现在来看,其实过于遥远。当时在听这场发布会直播,我第一反应,最顶层的就是一个人本智能。而要最终实现,就想起来英剧《黑镜》的圣诞特辑篇,里面人本智能的实现方式,是把女主人的意识抽离并复制出来,然后植入智能终端内。经过驯化,女主的复制意识最终乖乖在终端内为永远为主人服务,执行各种操作。因为她是女主意识的分离,所以某种程度上,算是“最了解”女主的人,所以可以不通过语言,执行其所想,满足其所愿。反观现在,要把AI训练到那个程度,无论是数据或者AI的智能化程度还远远不够。作为个人,需求和欲望可能随着很多因素而改变,作为现在的AI能力,真的很难洞察并根据不同的需求自动做出反应。

那,现在能做什么?

现在能做比较好的,是先预设好一些通用的自动化,降低用户认知和设定门槛。比如电信的小翼管家或者绿米的APP 3.0,在APP设定好通用场景(如回家就把灯光打开),用户只要有自动化提示对应的产品,就可以实现功能。又或者用语音,让AI生成一些自动化条件,比如绿米发布的语音助手AI小乔就可以实现这个功能。但无论如何,这些自动化还是相对机械的,对于更加智能化的人本智能,目前除了自己定制的自动化外,通过语音控制还是目前的主流方法。

小结

以上就是我对全屋智能这个词的理解。现在来看,基本就是各厂家通过在“系统化集中管理”和“交互”这两个维度上各显神通,从而提供更全面和个性化的服务,从而来获得更多的用户。而从长远看,matter协议必然是绕不开的话题,未来哪个厂家能在matter协议上占得先机,那至少在国外还有新的机会。

全屋智能的应用

虽然叫全屋智能,其实这个屋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房子,只要是空间,基本都可以被涵盖进来。比如民宅、酒店民宿、商业楼宇、政府机关,甚至最近各大车厂在发力的智能座舱也成了广义全屋智能的战场。但是各个不同的场景,需求上还是会有一些偏差。

  • 民宅:偏向于生活化和舒适化;
  • 酒店民宿:除了舒适化,还需要管理,一般需要接入酒店管理系统,或者给他们提供管理系统
  • 商业楼宇:更偏向管理控制,会要求接入客户系统,或者我们提供系统,把客户其他客制需求接入,比如车辆出入信息统计之类
  • 政府机关:更偏向管理控制,但会强调数据安全性解决方案,要求私有化部署
  • 智能座舱:对于司机,更多的是信息获取方便和驾驶辅助;对于乘客,更多是基于大屏的享乐空间

那么除了民宅这个偏向C端的和智能座舱这个特殊场景,对于酒店,商业楼宇,政府机关这些都是偏向B端,要做他们的生意,除了企业自己有智能硬件产品外,本身还要有一定的SAAS能力或者PAAS能力,才能提供对应的服务。但因不同的客户多少都有一定的客制化需求,作为企业,要不要接,能不能接这个项目也是要去研究。在我浅薄的项目中,我会先去判断客户的定制化需求是否合理,是否可以成为通用需求;若可以成为通用需求,那么导入内部自然很好。若是个性化需求,则要同时参考当时内部资源情况+项目难度以及投入产出比综合判断。对于不合适的项目,宁可和客户沟通调整需求或者不做,也不能接进来,以免耽误公司主要战略目标进度。

未来机会点——“双碳”政策

智能家居作为物联网九大重点领域应用示范工程之一,其对我们工作生活带来的便利已经众所周知无需多言。然近来,国家出台多项政策推进行业发展,其中有关“节能减排”“能源管理”等关键词提及频率较高,大力提倡节约能源,以响应“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政策中的建设目标,为全屋智能的发展提供新场景。

目前“双碳”目标倒逼我国各生产消费单位,围绕能源的开源和节流采取技术升级与模式创新。全屋智能在各个场景应用中最直接体现的,可根据用户实际使用需求,设计新的智能空间或者对旧空间进行升级,从而实现智能调节用电器功耗档位,提高生活能源使用效率;或通过自动化控制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浪费,以此来相应“双碳”政策。此外,借用计量设备,还将减碳效果进行数据统计和可视化展现。这是都是现在乃至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一个新机会。

小结

作为智能家居企业,在选择不同赛道时,发力点会略有偏重,C端和B端会有所不同。若资源足够能吃下两端自然最好,倘若资源有限,想起来华为的饱和攻击法,在这竞争激烈的战场,瞄准自己的优势和市场机会相结合点集中火力,或许才是更好的选择。在目前国家主推“双碳”的大背景下,智能家居有着非常契合的优势,相关企业或许可以在其中找到一些新机会。